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股票在线配资论坛_在线配资学习平台_配资炒股融资网 > 配资炒股融资网 >
相反的是,2885只主动权益基金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,占比67.19%,1271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跌幅超过10%,259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跌幅超过20%,21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跌幅超过30%,重仓小市值股票的基金业绩在今年上半年惨遭垫底,计算机、医药生物、传媒等主题基金业绩也较为落后。
如今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,早教从胎儿就开始了。这本来没有错,但有的家长因认知错误,盲目跟风,陷入了早教误区尚不自知。
本期,我们探讨一下认识及观念上存在的三个早教误区:
误区一
教育孩子越早开始越好
一天,我在电梯里偶遇邻居祖孙俩——蹦蹦和他姥姥。
蹦蹦8个月大,在姥姥怀里睡着了。
我问老太太:“您带外孙出去玩了啊?”
老太太一听情绪激动起来:“唉一一 哪呀!上早教课去了!孩子这么大一点儿,能学什么呀?他妈非让去上早教班,结果一堂课孩子哭半堂、睡半堂、拉了一泡,就下课了……”
其实像蹦蹦妈这样,认为早教就是越早教育越好的家长不在少数。一些早教机构便迎合他们的赶早心理,开设从零岁开始的早教班。但实际上“月龄娃”们上课时,不是睡觉就是哭闹。
即使不给孩子报早教班,有的家长也按捺不住早早地教孩子数数、背诗等。网上经常能刷到类似视频,比如一位妈妈教1岁多的宝宝背唐诗,一会儿用糖果引诱,背对了才给糖吃;一会儿宝宝哭着求抱抱,妈妈便提出:“背了再抱!”
日本幼教专家久野泰可认为,现在的家长对早教的最大误区是抢先教育,将小学内容简单化,放在学前让孩子学。这是非常错误的。
概括地讲,过早对孩子单纯进行知识方面的灌输,会抹杀孩子最原始的天真本性和快乐,打击孩子探索和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,可能导致孩子到了学龄期厌学。因为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到一定程度,过度早教会成为孩子大脑的负累。
脑神经科学家也反对过早进行学前教育,认为随着儿童脑神经链接的不断更新、重组,孩子到7岁以后,婴幼儿期的记忆会消失。就是说,孩子婴幼儿期学的东西,7岁以后会因脑神经发育而“丢失”。此外,过度早教必然占用孩子大量玩耍时间,会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。
事实上,早教的真正功能是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、积极的探索兴趣和动手能力,塑造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丰富并呵护孩子的情感体验,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孩子成长,而非知识灌输。
要避免走进这类早教误区,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。
转变早教观念:早教不应是“知识教授”,而应是“深度陪伴”
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陪伴者,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性格性情、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。因此,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最好的早教。
比如,家长多亲亲、抱抱孩子,耐心地哄孩子入睡,跟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纽带,给孩子安全感,是孩子婴幼儿时期最需要的情感一课……陪伴孩子做的每件事,都是早教。
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设定不同的早教课题
久野泰可倡议:早期教育应从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发掘不同的主题,选择与其年(月)龄及发展水平相符的内容和方法。
0~1岁,着重给予孩子情感陪伴,以及感官早教。比如可借助道具或游戏,对孩子进行各种感官上的刺激。具体一点儿,可借助色卡让孩子辨识色彩,通过儿歌、手指谣等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,等等。
1~2岁,着重对孩子进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早教,以及用餐、起居、睡眠等生活习惯的培养,为后续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。
2~4岁,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,如穿衣、吃饭、整理玩具等;教给孩子各种礼仪,初步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;开阔孩子的视野,拓展孩子的思维,鼓励孩子多探索;适当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。
4~6岁,可进行劳育、体育、美育,鼓励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,多陪孩子进行体能运动或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,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、欣赏自然美景。另外,还要重视孩子的情商及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。
总之,早教不是越早越好,尤其不能过早地让孩子进行知识类学习,而应当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,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,因材、因时、因需施教。
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但事实是,对孩子来说没有一条统一的起跑线,每个孩子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起跑线,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,帮孩子找准属于他的那条起跑线。盲目跟风、错误地早教,你为孩子设定的起跑线有可能本身就是错的,孩子怎么能赢?最好的起跑线一定是符合孩子自身成长节奏的。
误区二:
婴儿听不懂话
不必跟他说话
前不久,一位家长跟我咨询,说她家二宝2岁了,只会叫“爸爸妈妈”,说简单的单字或叠字,比如饿了说“吃”,要吃苹果说“果果”。她带孩子做过检查,没发现什么毛病,感到很困惑。
详细了解情况后我分析,孩子语言功能发育迟缓,或许与成长环境有关。
她家二宝由她公公带,但她公公因多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脑损伤,失去了语言功能,平时跟孙子没有语言上的交流。她也曾担心会影响孩子学说话,但她老公不以为然,说孩子小听不懂话,不用跟他说话,等孩子长大了,自然就会说话了。她平时上班忙,空闲了还要辅导大宝学习,没太多时间陪二宝。
也就是说,二宝在2岁前的语言启蒙和发展黄金期,周围的世界近乎“无声”,语言功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。
不少家长都认为,婴儿尚小听不懂话,不必跟他多说,这是非常错误的。
研究发现,3个月大的婴儿就有辨识语言的能力。如果家长在婴幼儿期跟孩子交流少,对孩子的语言刺激少,会导致孩子说话晚,会说的词组少,语言功能发育迟缓。
这还只是短期内的影响,后续的影响或许更严重。
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,较晚开始说话的幼儿,入学后的阅读及拼写能力都不及正常的同龄孩子。不仅如此,若家长跟孩子长期缺乏亲密的语言互动,可能会造成亲子之间情感淡漠,孩子长大后易出现情感障碍问题。
要避开这一早教误区,方法很简单:
做个话痨儿家长,多跟孩子说话,并积极回应孩子的“儿语”
只要在孩子跟前,家长无论做什么事,都可以边做边说,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,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视听环境。
比如给孩子换纸尿裤时可以说:“宝贝儿,咱们要换纸尿裤了。”
除了多跟孩子说话,家长还要积极回应孩子的“儿语”,即使孩子只会发出“啊”“噢”等声音,不具有任何词义,家长也要看着孩子的脸正面回应,可以用“儿语+成人语”,宝宝说什么你就学说什么,然后结合当时的情境,猜测孩子想表达什么意思,并用成年人的语言加以解读。比如孩子噢噢地冲你叫,你觉得孩子是饿了,就可以说:“噢一一 噢一一 宝贝儿饿了吧?”
借助道具,孩子学说话会更快
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曾做过相关研究,发现借助道具,能让孩子更快地学会说话。所以,家长朋友们也可以借助道具教孩子学说话。
比如可以为孩子选择图片比较大、色彩比较鲜艳的绘本,边看边给他讲;也可以向孩子指认周围的各种物品。借助道具教孩子说词组,因为更加形象,所以孩子更容易记住并学会。
用对口形的方式教孩子学难说的字词
家长教孩子学说话时会发现,有些字音孩子总是发不出来或发不准。家长不妨放慢语速,把每个字音都发到最大口形,用对口形的方式教孩子说。
比如宝宝不会叫“爸爸”,家长可以把嘴尽量张大,几乎张到嘴巴成O形再发出“爸”的音。孩子会通过观察家长的口形,来模仿发音。
另外,家长最好掌握正常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,以便对自家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自测:1岁左右会叫爸爸、妈妈;2岁左右至少会说30个词;3岁时至少会说50个词;3~4岁时会说短句或词组,并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误区三
两三岁的孩子不懂事
家长闹矛盾
或吵架时不必避开孩子
生活中,因为琐事发生争吵是难免的,但有的家长一冲动,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。
除了因为生气顾不上考虑孩子,更多的家长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,不用避讳。其实,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吵架,对孩子的伤害极大。即使孩子小不懂事,听不懂大人吵架的内容,但他们很敏感,能体会到爸爸妈妈之间的紧张关系,以及家长的愤怒情绪,从而产生不安全感。
神经学研究发现,当孩子听见吼叫、怒骂声时,其压力激素会飙升。压力大,内心就恐慌,孩子越小,恐慌感就越强烈。
稍大点儿的孩子还会自我归责——如果父母是因为他的事发生争吵,他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,进而产生内疚、自卑心理,变得敏感,影响其性格和心理健康。
很多现实事例也表明,长期生活在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,会性格扭曲,对他人缺乏信任,为人刻薄,脾气暴躁,或者性格内向、压抑,成年后易步入歧途。
另外,孩子也会在无形中模仿父母的言行,以吵架的方式与人交往。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,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模仿,而模仿的对象大都是其教养者。所以,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,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。
那么,发生矛盾后如何正确处理呢?
私下处理争端,别把孩子牵扯进来
夫妻之间最好提前约定,有矛盾不当着孩子的面处理,而是私下沟通。如果碰到突发矛盾,感觉一场争吵即将爆发,一方先带孩子离开,冷静后再作当面沟通,或者改为微信、电话等非当面沟通。
另外,如果牵扯到婆媳矛盾,也要注意别把孩子扯进来。婆媳双方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,不给孩子亲情及亲属关系上的错误引导。
万一没忍住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了,过后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
这样做能明确地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: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,爸爸妈妈又相亲相爱了,让孩子放心。而且,最好当着孩子的面各自检讨自己的言行,让孩子明白吵架这种沟通方式是不对的,避免孩子模仿。
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奥利弗·詹姆斯说:“我们每个人,都是自己家庭的复制品。”而产生这个复制品的模板,则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内容,及父母的言行决定的。
所以,家长只有避开早教误区,给孩子正确的早期教育,才能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模板。
END
作者:胡运玲
编辑:壮青青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
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股票在线配资
家长语言误区孩子早教发布于:河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